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议

    <content></p>

    不管在谁看来,赵国都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兵不到五万,将也没有什么名将,城池更是只有四州之地,而且还地处河北平原,无险可守。手机端 m.</p>

    而晋国一方却是拥兵近三十万的大国,近年以来更是连续击败梁国、契丹等强大势力,军力强盛,战将千。</p>

    可以说在晋国面前,赵国如同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面对一个成年人一般,难以起到什么作用。</p>

    所以他们都觉得,一旦李存勖决意讨伐赵国,必然会在极端时间内将赵国踏平。</p>

    而吴国若是北伐的话,敬翔等人相信,即便梁国再怎么衰弱,也不会赵国更弱;换言之,吴国拿下梁国的速度不可能晋国拿下赵国的速度更快。</p>

    所以,除非杨渥傻,否则他应该不会在晋军讨伐赵国期间北伐,毕竟这种时机还不次胡柳坡之战后的那次时机。</p>

    有了这种判断后,朱友贞顿时放心不少。</p>

    他接着问道:“那么诸位觉得,吴国会在什么时候北伐呢?”</p>

    敬翔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北伐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一定在最近五年之内。”</p>

    “最近五年之内?”</p>

    “不错。”敬翔点头道:“陛下,吴国的打算虽然是积蓄力量,坐观北方战局,然后伺机北伐。不过对吴国来说,他们必然不会等得太久。”</p>

    “首先一点是,吴国自从六年前攻占岭南彻底统一南方后,近几年内除了用兵海外和国内剿匪等,也是与蜀国有过小规模交战。</p>

    一支军队若是长时间没有经过实战的磨练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腐化堕落,兵不识战的情况;所以吴王不会拖延太久。”</p>

    “第二点是那些追随杨行密创立吴国基业的功勋老臣,如今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这些老臣要想在有生之年北伐原,必然会劝说吴王动兵。”</p>

    “第三点那是吴国的国力,经过这几年的积蓄,北伐的准备应该已经做好了,再等下去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容易让人产生懈怠和安逸。”</p>

    ……</p>

    敬翔列举了很多理由,最后得出结论是,吴国必然会在未来五年内,甚至是两三年内出兵北伐,不可能继续拖延下去。</p>

    听完这个分析之后,众人顿时议论起来。</p>

    “若真是五年之内北伐,那么到时候我国又该怎么办?”</p>

    “吴军北伐的话,咱们有可能击败他们吗?”</p>

    “有没有可能与吴国再次议和?”</p>

    ……</p>

    众臣虽然不见得都敬重敬翔,不过对于敬翔的见识才干大家却是佩服的,对他做出的判断也没人站出来质疑。</p>

    即便是朱友贞信任的张汉杰、赵岩二人,他们也没有质疑敬翔的判断。</p>

    “够了!如此吵闹,成何体统?”见众人议论纷纷,场面有些混乱,李振站出来呵斥道。</p>

    制止众臣的纷乱后,他转而看向朱友贞,深深一拜道:“陛下,敬大人所言有理,吴王杨渥势必不会拖延太久,还请陛下早做打算。”</p>

    “早做打算?”朱友贞叹了口气,满脸忧愁的道:“卿让朕早做打算,却不知朕如今还能作何打算?”</p>

    一谈到吴国北伐这件事,他心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p>

    原本以梁国的军力,能够挡住晋军的南下很勉强了,但一想到吴国随时可能北伐,他的心感到十分沮丧。</p>

    只要吴国北伐,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徒劳。</p>

    原本他还指望着拖延一日算一日,说不定吴国或者晋国内部突然发生什么大变,让梁国找到机会得以转危为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望很快都成了奢望。</p>

    身为梁国的皇帝,他固然是原至高无的主人,掌握着无数人的生死,但同时他的身也要肩负起常人难以想象的重任。</p>

    历史的他之所以在晋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会选择自杀身亡,除了开封当时兵力空虚,难以防守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接连的战败让他感到绝望。</p>

    正是这种绝望,让他放弃了出逃外地,东山再起的打算;同时也放弃了据守城池负隅顽抗,坚守待援的打算,而是直接自杀,将梁国推向最终覆灭。</p>

    而如今的梁国面临的局势历史的梁国还要严峻,朱友贞身肩负的压力自然历史的他还要大。</p>

    他之所以到如今还没有崩溃,不过是心还存了一丝侥幸而已,只要吴国还没有北伐,还没有打到洛阳来,他还有一丝希望。</p>

    不过他心的沮丧和颓然却是一日一日浓厚。</p>

    “昔日先帝全盛之时,王师范、赵匡凝等藩镇尽皆束手,李克用、李茂贞等亦慑服于先帝军威之下,至于淮南杨行密,更不过是偏居南方一隅之地罢了。不成想如今我梁国局势竟是糜烂至此,这难道是天厌弃朕吗?”</p>

    听朱友贞说出这么沮丧的话,张汉杰心一震,连忙站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即便吴军北伐,我军也未必不能挡住,陛下何必如此沮丧?”</p>

    朱友贞摇头不语。</p>

    挡住吴军的北伐?他可没有半点自信。</p>

    梁军能够挡住晋军,所依靠的主要是地利,若非如此,晋军早南下了。</p>

    而南方的吴国实力不晋国弱,梁国却没有一道黄河天险可以依赖;而且驻守南方的梁军实力也远远无法与黄河防线的兵力相,再加吴国并没有其他敌人牵制,可以集力量北伐,可以说吴国能够动用的兵力将会晋军更多。</p>

    在这种情况下,梁国又凭什么来挡住吴国?</p>

    朱友贞越想越感到悲观,见此情形,敬翔站出来大声道:“陛下,臣以为吴国北伐难以阻挡,那么陛下何不主动放弃原,退守洛阳、关之地?”</p>

    “什么?主动放弃原?”众人一时间惊呆了。</p>

    “放弃原?”朱友贞也有些惊讶。</p>

    “不错,咱们现在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守住原,反而为了原之地不仅要与晋军血战,同时还要时刻防备吴军北伐。既然如此,陛下何不主动放弃原,退守洛阳、关之地,让晋国和吴国为了争夺原而征战不休?”敬翔解释道。</p>

    “这……”朱友贞显然有些不能接受敬翔的建议,但又觉得似乎有些道理。</p>

    敬翔连忙又说道:“陛下,原腹地无险可守,又要面临晋国、吴国的两面夹击,在这种局势下,即便是先帝尚在,也难以抵挡。而洛阳、关都堪称沃野千里,又兼地势险要,易守难攻。”</p>

    “若是陛下退守洛阳和关,效仿吴国的打算,能坐看晋国与吴国相争,而咱们却能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反攻原;算再不济,那也能自保一方。”</p>

    朱友贞下意识的摇头道:“敬卿此策听去有些道理,不过如今吴国都没有打过来,难道咱们先放弃原吗?此策万不可行。”</p>

    众臣之前显然被他这个建议镇住了,一时间竟然没有人出声反驳;直到此时才反应过来,一时间人人都站出来反驳。</p>

    “放弃原?这怎么能行?当初先帝百战才得原,怎么能轻易放弃呢?”</p>

    “原富庶,乃我朝兵源财赋所处之地,若是放弃这些地方,我朝国力必然大损,到时候沦落为天下末流了。”赵岩脸色通红,梗着脖子大声道。</p>

    “算吴军势大,北伐难以阻挡,但好歹也要打一仗,等打不过时再退守不迟,怎能还没打自己先认输呢?”张汉杰大声怒斥。</p>

    ……</p>

    敬翔心苦笑,他原本的打算是等到吴国北伐之后再提出这个意见,为的是借势,借吴国之势来劝说朱友贞迁都长安退避关。</p>

    不过此时他见朱友贞心情沮丧至极,殿众臣大多也是情绪悲观,所以忍不住将这个建议提前说了出来,结果理所当然的遭到了一直反对。</p>

    不过他还是出言辩解道:“现在做好退守的准备,能从容囤积钱粮,迁移百姓等,为将来在洛阳、关立足做准备;若是等打不过的时候再退守,那时候只怕迟了。”</p>

    的确,迁移百姓和囤积粮草等,这都不是一件小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完成,必须提前做好准备。</p>

    要是等到和吴国硬碰硬打一仗,失败之后再考虑退守洛阳、关,只怕那时候都已经迟了。</p>

    不仅如此,现在的梁军毕竟还有一些精锐存在,若是将这些精锐带入洛阳、关去,对将来的坚守也是一份力量;而若是等到和吴军交战兵败之后,那些精锐损失殆尽,将来即便想要退守也很难做到。</p>

    李振对于敬翔的这个想法早心知肚明,此时自然站出来赞同道:“陛下,如今吴、晋两家势大,我军实难以同时与他们交锋;现在退一步,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机会啊。”</p>

    其他原本对敬翔的想法有所了解的大臣,此时也站出来出言附和,总算让敬翔不至于显得势单力孤。</p>

    而朱友贞等人此时也静下心来,开始仔细思考敬翔的建议是否可行。</content></p>

    </p>

    百度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