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观众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但《一个人张灯结彩》毕竟是一部万众期待的电影,从晚上6点正式上映到第二天凌晨1点的7个小时内,电影在全国范围内就轰下了1651万的票房,这个成绩创造了张然电影首映日的新高。
如此迅猛的票房数据,亮瞎了无数人的眼睛,即使是王中垒也不得不感叹张然在国内的号召力是无敌的存在,除了周星池,简直没有哪个导演能跟他掰手腕。
不过在感叹张然号召力无敌的同时,媒体也都给出了自己对电影的评论,跟观众的反应几乎是一致的,媒体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严重,喜欢的把电影吹上了天,不喜欢的把电影踩下了地。
“‘一个人张灯结彩’”七个字带有强烈的隐喻,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孤独是一种人生常态,一种永在,与生俱来,如蛆附骨。‘一个人’不仅仅是小于,而是在场的每个人。‘张灯结彩’则是超越孤独的渴望。像麦田守望者看护着青年人寻求靠近的冲动的老黄、三个青年人小于、于心亮和钢渣都试图摆脱孤独寻求彼此慰藉,这种努力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张然在电影最后点起了一盏灯,想要欢乐抚平所有人内心的孤独,这是张然由一个偏商业的导演向电影大师迈出的一大步。至于观众能否体会到,那要看他们对于故事的投入有多深了。”《北平日报》
“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到有观众对电影忍无可忍而离场,《一个人张灯结彩》前面部分实在太沉闷,尤其是张婧初的部分,没有声音,没有音乐,连字幕都没有,对任何一个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张然太过自信,也太高估观众的承受能力。几个月前,张然说王小帅的电影自嗨严重,结果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自嗨比谁都严重,彻底丢掉了观众最喜闻乐见的东西老老实实讲故事!”《新晶报》
“《一个人张灯结彩》太不视觉盛宴、太不娱乐了,张然低估了抱着看警匪片来看这部电影的观众的容忍度。这是一部几乎彻头彻尾、跟中国电影现状死磕的严肃艺术电影。在此之前,张一谋、陈凯歌都曾或多或少地挑战过观众的观影习惯,比如《英雄》,比如《无极》,但他们都没像张然这样极端和野心勃勃,完全置普通观众于不顾,张一谋他们都失败了,而张然必将遭遇一场比《英雄》和《无极》更加惨烈的失败!”《南方都市报》
“张然在《一个人张灯结彩》表达情感主题,是孤独!光影流转间,它无处不在:在小于落寞的眼神里、老黄倦怠的表情里、钢渣阴冷的杀气里……也在萧瑟的风里、飘渺的云雾里、摇曳的灯笼里,甚至在整个宇宙中,都充盈着它的气息……我想张然也是孤独的,在电影的后半部分他也作了妥协,他怕观众看不懂!”《文汇报》
张然很少看影评,国内缺乏真正专业的影评人,也缺乏真正高质量的影评,不管是媒体的影评,还是所谓影评人的影评水准都不怎么样,所谓影评大多只能称为观后感。
这些所谓影评的基本都上都一种模式,把故事简单复述一遍,拉拉故事线索,分析下人物,然后对电影夸一番,或者批一番。不管对观众,还是对导演,这样的影评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张然看来,真正好的影评是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的桥梁,观众在观影中的种种疑惑,可以在影评人的优秀影评中找到答案,除了聊人性,聊主题,还应该聊电影语言,聊灯光和色彩,聊剪辑,聊摄影……
只是这样有价值的影评,在国内几乎没有!
上午,张然带着《一个人张灯结彩》剧组成员接受网易的专访。现在张然是网易二股东,肯定要照顾一下。网易记者水准一般,问的基本上都是关于电影的各种八卦。不过张然他们都是老油条了,面对这些毫无价格的提问依然是侃侃而谈。
采访间隙,张婧初拿出手机翻媒体对电影的评论,看到张然骂得狠得,笑嘻嘻地念给张然听,美其名曰,让张然听听群众的心声。张然笑着反击道:“等你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拍出来,到时候我拿个高音喇叭在你耳朵边念个够”。
网易的记者对此非常惊讶,这画风跟想象中的张然和张婧初完全不符啊,小声问胡君:“他们平常也这样吗?”
胡君呵呵笑道:“他们一直这样,没事的时候,经常拿对方开涮!”
吃过中午饭,剧组成员坐着闲聊。张婧初伸手捅了捅张然的胳膊,将手机递到他面前,笑嘻嘻地道:“你看下这篇文章!”
张然翻了翻白眼:“又怎么骂我了?”
张然接受手机一看,文章是一个叫青城无忌的网友写的,标题叫“《一个人张灯结彩》,张然自嗨的精神病作品”,心想,骂得够狠的啊,他慢慢翻看起来,只见文章写道:“《一个人张灯结彩》首映观影归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累,这真的不是一部好电影,充斥无聊的情节、逻辑混乱的剧情、华而不实的画面,总之,电影除了画面外几乎一无是处。
电影开始20多分钟,张然正和张婧初在银幕上缠绵,身边一位男观众竟呼呼睡去,并打起了如雷的鼾声,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有男观众看激情戏看睡着的。这位男观众被女友无情地推醒,并低声责备道,你可以睡,但别出声啊!
在观看电影期间我有种强烈的感觉,这不是一部正常的作品,是张然被捧上天后自信心高度膨胀,完全不把观众放在眼里,拍出的一部极其自恋的精神病作品,整部电影是张然被捧上神坛后意淫自己成为电影大师做的一场白日梦。张然的自嗨完全贯穿了整部影片,模仿《2001漫游太空》的黑屏,模仿《教父》的拉镜头。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说,你看,我跟那些低端国产片不一样,这是艺术,这么拍才有逼格。但实际上这些镜头毫无意义,反而让电影做作至极。这样人为设置观影障碍的桥段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张婧初那条线,没有声音,没有配乐,连字幕都没有,拖沓冗长,完全是对观众的一种折磨。
我知道张然这么做是想让电影看起来更艺术,更前卫,但真的太刻意、太做作了。张然忘了观众看来电影的终极目的是希望看一个故事,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才是电影好坏的关键。看完《一个人张灯结彩》,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张然的电影,《飞行家》、《爆裂鼓手》这些是多好的电影啊!为什么《一个人张灯结彩》会拍成这样?我在想张然真的是被捧得太高了,最为可能成为大师的年轻导演,伯格曼的接班人,中国电影的新旗手,这所有的荣誉加在他身上,以至于让他忘记自己,忘了观众,在神坛上下不来。
张然真的是在神坛上呆得久了,把自己当成电影大师了,拍电影也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要脱离低级趣味,要和观众划清界限,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之所以被捧上神坛是因为当年的接地气和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观众的无比尊重。
作为张然曾经的影迷,真心希望他能够回归自我,用心讲一个好故事,而不是去追求所谓的大师气质。真正大师的作品都是平心静气地向观众讲述一个朴实的故事,而不是搞得花里胡哨的,告诉全世界,嘿,你看我是大师吧!”
看完文章,张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他一直非常重视观众,从来没有想过要和观众划清界限,他始终坚信任何艺术脱离了观众就失去了生命力。
张然没有把自己当成大师,也真的没有完全不顾观众的感受。如果他真的是不顾观众自嗨的导演,电影后半部分不会是现在的模样,贾樟柯就说电影后半部分太戏剧化了。
明明很重视观众,却被指责漠视观众,这让他有些难过!
张婧初见张然眉头微蹙,脸色有点黑,知道他有点不高兴了,握住他的手道:“没事的,我们都知道电影很好,昨天晚上张一谋导演不是说嘛,《活着》刚出来的时候,圈内一片骂声,简直没一个说好的,现在不也成经典了嘛!”
张然冲张婧初笑了笑,是啊,还是有很多人能够理解自己的,他伸手把张婧初揽到怀里,吻了吻她的头,微笑道:“我没那么脆弱,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张然在拍《一个人张灯结彩》前就知道肯定会有很多骂声,但他还是坚持拍了。这真不是任性,而是他非常清楚,做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做导演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观众能够接触到的电影太多,口味变化很快,作为导演就必须不停地学习,不停拿出新东西,才能满足观众变幻莫测的需求。
诺兰作为商业片导演,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就在于他不断挑战自己,不断拿出新东西来。其处女作《追随》是犯罪片;《记忆碎片》是惊悚片;《致命魔术》则玩了一把古典;《蝙蝠侠前传》三部曲是纯商业的超级英雄电影;《盗梦空间》集悬疑科幻于一身,情节百转千回,令人迷惑而又津津乐道;《星际穿越》则是以太空旅行和黑洞理论为主题,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有新东西在里面。
一个导演如果只有三板斧,当观众看腻了你的三板斧,就会弃你而去。
张然不希望重复自己,更不希望被观众淘汰,他想要实验更多的手法,让自己的电影拥有更多的可能;同时,作为导演,张然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甚至是影史留名,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这次实验都是必须的。
面对漠视观众的指责,张然有些想解释,但想想还是算了,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等到《未来启示录》出来之后,事实会说明一切。
不管别人怎么说,在张然看来作为实验电影,《一个人张灯结彩》完美的重现了多声部蒙太奇,这就足够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