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锅盔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食物,居然成了大秦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恐怕当初发明它的人都没有想到,这种古代的压缩饼干,对于提高秦军的作战能力,减缓后勤压力,具有极高的作用。

    而锅盔的保质期之所以比较长,适合长时间存放和携带,这与锅盔的用料及制作方法密不可分,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十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非常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就是超大好的压缩饼干,一种能够当做盾牌的压缩饼干。

    一想到前胸和后背各自挂着一个厚厚的大盾牌,李安就觉得这样的士兵,更加不容易被射杀,前后两个大大的锅盔,可以很好的保护士兵的最重要要害部位。

    这还是秦代的故事,在大唐时代,同样也有有关锅盔的故事,相传,唐朝时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最初选取中乾县东北二十五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而改选在乾县城北三公里的梁山上。

    梁山风景优美,是当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位于京都长安西北八十公里,在八卦中属于乾位,故将陵墓称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天长日久这样干,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调技艺。

    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替父亲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饭食往往不能按时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

    从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总监尝到这种香味异常的馍后,感觉不错,忙派专人送到京城长安。因此馍不同一般,后来唐王朝每年就要乾县进贡锅盔馍。这种烙馍的方法,逐渐流传到民间。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改进制作方法,锅盔馍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样式也有许多种了。后世旅游业颇为发达,乾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旅游者,他们总爱吃乾县的特产锅盔馍,临走时还要带上几个,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不过,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不高,一个修乾陵的民工,怎么会有铁质的头盔,在铁器非常珍贵的大唐时代,普通的修陵民工是不太可能有铁头盔的,古代对铠甲和头盔的管制都是很严格的,哪能让民工拥有铁质头盔,就算是士兵的头盔,也有很多是藤条和皮质的,铁质头盔都不是足够充足,而用火烧头盔,则有毁坏头盔的嫌疑,一旦真的造成损坏,那是肯定要被惩治的。

    这也就是一个流传的故事而已,并没有太高的真实性,反正李安是不太相信的,觉得是编造的。

    对于蜀中来说,也有关于锅盔的传说,相传蜀汉时期,西蜀丞相诸葛孔明屯兵南充,待北伐,为不误战,蜀军行军途中腹中饥饿,遂架其盔,将面和匀置之于盔,盔下烧柴,少顷,盔内烙已为饼,称之锅盔矣。其后,包公后人包元恒随军入川,习军中烙盔手艺。久之,见锅盔形圆面厚,虽解饥耐饿,而口感欠缺,酥脆不及,苦思良久,改央薄旁厚,遂觉香味扑鼻,酥脆可口,自此包记锅盔诞矣。

    蜀国北伐大军在紧急情况下,用铁盔烙饼,倒也有一定的可能,不过,李安还是觉得是杜撰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行军打仗都有专业的伙头兵,好好的锅不用,干啥要用头盔啊!古时候铁盔稀缺,质量也比较一般,难道就不怕被烧坏了,卫生问题又如何保证,这些都是问题。

    在排队等候的过程中,李安也大概看出了锅盔的制作工艺,首先自然是发酵面团了,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排气揉匀,将面团分成两份,将每一份揉匀,将每份擀成薄片涂上油。撒上两小勺盐、两小勺胡椒粉、三小勺孜然粉涂匀,自下而上,紧紧的卷起,稍微搓长,盘上卷,尾端塞入下面。

    然后稍稍擀薄,撒上一勺芝麻,用擀面杖再擀几下,擀成生坯形状,做好的两个锅盔生坯盖上锅盖发酵一段时间,轻轻放入二次发好的锅盔生坯,小火慢烙,烙好一面,轻轻翻面,烙成两面金黄即可,烙好的锅盔,出锅放入平盘,供客人们挑选,当然,在供不应求的时间段,是不存在挑选的,基本上就是刚刚放入盘子就被买走了,客人们还需要排队。

    其实,益州城做锅盔的小店还是挺多的,但同样的食物,经过不同之人的制作,在味道方面是会有一点区别的,做的味道好,比较正宗的小店需要排队,而口味不佳的小店,生意就很是一般了。

    李安自然要品尝口味最正宗的锅盔,所以,特意跑来排队了,哪怕多等待一段时间,那也是值得的。

    等了好一阵子,终于轮到李安了,因为好不容易排队的,所以,一口气买了四个,这让后面排队的都颇有一点怨言,一般排队买锅盔都是一两个,购买四个的很少。

    李安没有理会身后人的不满,自己拿了一个,其余的分给陈龙等人,并随意的掰了一小块放在嘴里品尝。

    “恩,味道果然正宗,不错,好吃的很呢?”

    李安尝了一口之后,非常满意的说道。

    小小的锅盔,制作的材料和工艺都非常简单,但却能有如此口味,确实非常的不错,让李安颇为满意。

    “贵人是外地来的吧!这可是咱们蜀中著名的包记锅盔,咱们蜀中还有好多种类的锅盔呢?”

    一名路过的百姓开口说道。

    “哦,还有更多的锅盔,能不能给我讲讲?”

    李安好奇的问道。

    这名百姓一口气讲解了好多种锅盔,其中有公安锅盔,这个所谓的公安锅盔,自然就是公安这个地区出产的锅盔了,制作工业也不难,准备的材料更是简单,只需要一个油桶,揭去上盖,里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间,再配上一块案板,这就可以开张了。

    制作公安锅盔一般是两个人,一人称白案,负责在案板上揉面,不断将一团团发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觉得满意后,再放在一旁醒着,另一个则可叫成红案,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甚至还可以加辣椒,油重油轻,悉听尊便,得到完整的吩咐,才将醒好的面团三下两下,抻宽拉长,有时成海棠叶状,有时成鞋底样,最后再摇动一铁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凿成了筛状的孔,盒子里面装着芝麻,多几下少几下,都可随意,这一切在三两分钟完成,红案师傅便将面食迅速贴进了炉膛里。

    这时候,人们才注意到炉膛里还燃着一盆熊熊的火,或者是木炭,或者是无烟煤,这是烤制锅盔的唯一能源,大约也不过三两分钟,师傅便用一把专用钳子,轻轻从炉膛里将体积增大近一倍的锅盔取了出来,直接递给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

    这时候的锅盔,外焦里嫩,松软适宜,拿着似乎有点烫手,吃着却感觉挺好,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刚才还在案板上的面团,就这么消失了,如果没有留在嘴角的一股余香,人们甚至想找找刚才拿着的锅盔到哪去了。

    吃锅盔,一不要工具帮忙,无论是筷子还是勺子,二不要菜肴佐餐,不管是咸菜还是鲜菜,三不要桌椅板凳,锅盔就适宜站着吃或者走着吃,有人吃烧饼要一碗豆腐脑,说干嚼咽不下,吃饺子还得配一碗汤,理由是原汤化原食,唯独这锅盔,好像没这么多讲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一个锅盔只有几文钱,无论是形式还是价格,锅盔都是不折不扣的大众食品。

    令人奇怪的是,就是在公安本地,稍有档次的小店,都没有锅盔的席位,要吃锅盔,必须到简陋的街头巷尾,在公安县走街串巷,想寻找公安的锅盔正宗,出人意料,和其它地方的小吃相比,这里没人称自己的锅盔属于什么门派。无论是问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问血气方刚的青年,他们都轻轻一笑,不就是做锅盔么。

    在乡村,即使是学个一般的木匠,都有一套繁琐得近乎于宗教的拜师仪式,唯独做锅盔,会做的埋头做,不会做的站在一旁看,看多了,再试着做。做差了,自己填肚子,直到做得自己满意了,就可以出来单挑了。

    民间有俗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做锅盔好像没有师徒相传的讲究。满街都是做锅盔的,谁跟谁也没有什么关系,据说走在公安的街头,看到吃锅盔的人有年轻男女,有耄耋老者,有人在旅途的行者,有睡眼惺忪的村妇,觉得一种大众食品,没有炒作,居然能人无分南北,地无分老幼,雅俗共赏,实在不可思议,做出特色没人自豪,做成气候没人夸耀,大街小巷,锅盔店铺非常的多,是一种非常普及的小吃品种。

    “兄弟是公安人吗?居然对公安锅盔如此的熟悉?”

    李安开口问道。

    百姓摇头道:“不是,不是,我是生意人,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只是去过公安而已,在那里吃了不少公安锅盔。”

    “哦,原来如此,那兄台还知道哪些锅盔?”

    李安开口问道。

    百姓一口气说了十几种锅盔,比如亳州锅盔,这种锅盔与关中的大锅盔有的一比,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锅盔,个头非常大,也叫壮馍,据说这是一种独特的食品,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这种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一寸,重五斤,因外形酷似古代盔甲,又圆又硬,所以得名锅盔,也叫壮馍,是因为它特别顶饿,巴掌大一块锅盔能抵两个大馒头。

    它是用大块面团反复盘揉,做成面盆大的一个圆饼,厚约寸许,直径为一尺到二尺,表面粘上一层芝麻,放在平锅上文火干炕,做成后外脆里软,色泽金黄,食之喷香,有的行家还能在锅盔表面制出一些图案来。

    做这种锅盔最重要的是把面和好后慢慢地盘、揉,把面团揉得充分,做出的饼咀嚼起来口感才好,锅盔看起来硬硬的,吃起来也是韧性十足,大多数人都以为它是用死面做的,其实不然,在和面时要用发酵后的面搭配着面粉在一起才行,否则面饼吃起来会像石头块一样了,锅盔在制作时没有加入丝毫的油料和材料,是绝对清淡的食品,很多人酒后会吃点亳州锅盔,感觉很清爽。

    李安真的没有料到,小小的锅盔,居然有如此多的品种,几乎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只是由于技术和地区口味的不同,不同区域的锅盔会有不同的味道,个头也相差甚大,有的酥脆,有的较软,有的很硬,形状也不完全都是圆形的,还有长条形的锅盔,看着一点都不像锅的样子。

    总之,锅盔的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只怕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将所有的锅盔全部吃完,能把最著名最正宗的锅盔都品尝一遍就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